挖機轟鳴、裝機繁忙、卡車往來……10月24日,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迎水村一片繁忙景象。村黨支部書記王國華告訴記者,村里在沙坡頭區和迎水橋鎮指導下黨支部領辦成立合作社后,近兩年利用閑置資源種植水稻和玉米收入了近20萬元,帶動本村大米加工點年加工量超過200噸,群眾連年增收。
近年來,沙坡頭區探索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動產業聯合,實行“一村一策”聯動發力,推動村集體經濟駛入“快車道”。把40余所鄉村閑置學校、廢棄屋舍及千畝撂荒地等“沉睡資源”變為“增收活水”,充分利用各自資金、資源、資產優勢,打破村域、鎮域界限抱團發展,推動產業疊加做大、項目共建做強。
迎水橋鎮碼頭村全面盤活村內閑置資源建設以采摘、觀光、休閑為一體的葡萄基地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沙坡鳴鐘黨建共同體有效盤活廢棄學校、閑置農房及果園、空地等資源,打造商業風情旅游街區、星空研學基地、田園綜合體等旅游點,累計吸引游客3萬余人次。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30萬余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該區將300余名懂經營、善管理、能致富的“帶頭人”充實到村“兩委”中,用其先進的發展理念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思路。并將黨員下沉到薄弱村和培優村開展結對共建,讓黨員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和先鋒隊。從在外經商人、企業管理人員及合作社負責人中回請30多名能人任村級顧問,提供技術支持、運營指導等服務,解決農業產業技術不精、效率不高等問題。
為加快項目融合,沙坡頭區積極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強強聯合”。常樂鎮整合土地5000畝,投入資金760萬元,開展青貯規?;?、集約化種植。累計用工1801余人次,發放工資29.8萬元,年收益可達200余萬元。永康鎮構建組織、產業、生態、人才、文化五大共同體,推動基層黨組織融合發展。每村年底可分紅20萬元以上,惠及10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及225戶入社群眾。(記者 王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