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教授帶領團隊在試驗田里做研究。
空氣濕潤了,蚊蟲也多了,說明生態環境變好了
8月3日,寧夏石嘴山市,氣溫36℃,天氣又悶又熱,一絲風都沒有,“菌草之父”林占熺帶領他的團隊走進了新試驗田。
上午9點多,路邊的一塊試驗田里,枝稈高大挺立、葉片寬闊,看上去和周圍種玉米的田沒有什么不同。
林占熺教授帶著團隊6人,一頭扎進近兩米高的巨菌草叢中,他走路很快,團隊的幾位年輕人快步跟隨。
當他用手撥開田埂邊巨菌草的瞬間,“嗡”的一聲,草叢中的“原住民”蚊子被驚動,迅速將“入侵者”包圍。但林占熺教授和團隊成員有備而來,身著長衣、長褲,蚊子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注意力全聚焦在菌草上。
走進菌草叢四五米,林占熺教授俯下身子從根部向上查看菌草的長勢。
“這幾株有效光合作用的葉片大致是9片,是什么時候種的?”
“5月21日?!?/p>
“那到今天剛好74天,這些草在下霜前還可以再長高一米?!?/p>
“你們把這幾叢割下來測量一下,李晶,你負責取樣帶回去檢測營養物質?!痹缫炎龊脺蕚涞膶W生們,有的拿起鐮刀割草,有的拉開卷尺測量,有的拿著本子記錄。
“知道為什么要你們割這幾株嗎?”林占熺教授一邊指揮學生們割草一邊說:“你們看,這里不靠最邊,沒有邊界效應,這樣測量和檢測的數據會更準確一些?!睂W生們點頭應和,同時手腳麻利地將一叢叢菌草割下,抱到田埂上。
“這邊的雜草割下來,不要扔出去,就鋪在地上,可以給地面保濕,防止水分蒸發?!绷终紵缃淌趯㈦s草踩了踩后平整地鋪在地上,“在寧夏種菌草最大的問題就是水,雖然現在澆水不困難,但還要盡量保持土壤的水分?!?/p>
從上午9點多到中午12點,林占熺教授和團隊的年輕人走進一塊又一塊試驗田。團隊成員蹲下來查看菌草的根系、植株的粗細、葉片的寬度和厚度,一邊向林占熺教授請教,一邊在本子上記錄。
此次參與實驗的團隊成員,有兩位博士研究生、4位碩士研究生。林占熺教授團隊最多時有30多人,如果按照一個人在寧夏待一年算一人次的話,26年間,林占熺教授團隊有300多人次在寧夏參與菌草試驗,助力閩寧協作。
這是林占熺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的錢袋子里”最生動的實踐。
“今天蚊子好像多一點……”林占熺教授用手拍打了一下腿上的蚊子,笑呵呵地說,“草多了,樹多了,空氣濕潤了,蚊蟲也多了,說明生態環境變好了,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p>
“株高227,葉長113,葉寬4.2,分裂蘗23,單叢重量5.015公斤……”學生們有序地忙碌著,數據被一組組測量和計算出來。
“3天會長一片葉子,還可以長8片葉子……”站在高大挺立的菌草叢中,80歲高齡的林占熺教授順著菌草最高的草尖向上看去,汗水如注,順著兩鬢和臉頰流淌,很快浸透了領口和后背。
在鹽堿地上種巨菌草,等于給寧夏增加了耕地面積
電視劇《山海情》中凌一農的原型就是林占熺,從1997年開始,他帶著6箱菌種與閩寧菌草扶貧工作隊從福建直奔寧夏,經過20多年的持續幫扶,“點草成金”的脫貧夢想終于實現,當地百姓親切地稱菌草為“幸福草”。
20年前,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園藝村,一位扶貧隊員在一片有水的地方種植了2000多畝菌草,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沒有存活?!鞍蠢碚f,菌草在有水的地方應該長得更好,枯死是什么原因?”這件事讓林占熺教授耿耿于懷。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關注到沿黃河一帶鹽堿地較多,便帶領團隊走進沙漠、戈壁、鹽堿地等各種不適合植物生長的地方,不停地試種。
2011年,林占熺教授選育出兩個草種,其中一個就是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新物種——巨菌草。就是這種草,讓林占熺教授“以草代木”“以草代糧”和“生態治理”的夢想得以實現。
巨菌草含水量高、含糖量高、適口性好,蛋白質含量在13%—15%之間,不僅能夠做成食用菌培養基來培養食用菌菇,而且是非常好的優質牧草飼料。同時,由于巨菌草自身的抗逆性比較強,還可以起到修復生態環境的作用。
“我們在石嘴山中度鹽堿地試種已經非常成功了,按照過去試種的經驗來看,巨菌草的畝產量是玉米的兩倍多甚至3倍?!绷终紵缃淌谡f,“目前正在重度鹽堿地試種巨菌草,最近在監測75天、80天、85天、90天、95天等不同天數的長勢情況、生長規律?!?/p>
“石嘴山市有80萬畝鹽堿地,我們希望在這些鹽堿度較高的黃河灘地等地方種植巨菌草,等于給寧夏增加了耕地面積,值得我們一起努力?!?/p>
“這里是他最惦記的地方,7月份已經來了3次,每次都是一來就下田,這些年從未變過?!眻F隊成員周興德從2003年開始跟著林占熺教授來到寧夏,先后在彭陽、隆德、閩寧鎮、鎮北堡鎮等地種草、扶貧,將人生最美好的21年時光奉獻在寧夏這片土地上,“我就是被他感動的,他的這種精神,沒有辦法讓人不佩服?!?/p>
怎么能讓菌草增加附加值?最主要的是要讓企業深度參與
說起這些年利用菌草進行閩寧協作的經歷,林占熺教授有遺憾也有感慨。電視劇《山海情》中,雙孢菇種出來了,但銷售成了難題,凌一農教授不得不找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幫忙。這也是林占熺教授的親身經歷,他知道,找經銷商幫忙并不是長久之計,“總結前面20多年的經驗,只有政府行為加技術是不行的,還需要企業參與,菌草產業才能持續發展?!?/p>
“以前一家一年增加5000塊錢收入很了不起,但現在5000塊錢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幫不了什么大忙?!薄渡胶G椤防锖唵蔚摹耙圆荽尽狈N植菌菇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需求。站在新時代的路口,林占熺教授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怎么能讓菌草增加附加值?最主要的是要讓企業深度參與,形成新的產業模式,讓產業可持續發展。
帶著《山海情》中的遺憾,林占熺教授多年來一直在各地尋找愿意深度參與菌草扶貧的企業家。林占熺教授到巴布亞新幾內亞“菌草援外”,認識了福建商人嚴孟文。2020年,嚴孟文回國,林占熺教授第一時間對他說,“回來做一件比掙錢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情,來參與閩寧協作,讓母親河黃河成為真正的‘幸福河’?!?/p>
就這樣,嚴孟文帶著資金和對林占熺的信任來到寧夏,投資1.6億元在石嘴山菌草創新產業園建立起國內首條菌草工廠化育苗、菌草食、藥用菌生產線,建立起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生產示范園,鞏固和拓展閩寧協作菌草技術扶貧成果。
“我們就是要做一個示范,讓老百姓看到通過菌草能夠賺到錢,這樣他們才有信心參與到這個產業里來?!眹烂衔膱孕?,他的努力一定不會白費,正如林占熺教授所說,“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新興產業在這邊曾取得很好的效果,實際上還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p>
“自從有了這個產業園,我農閑再也沒閑過?!?3歲的馬惠萍只要一有時間就去菌菇工廠打工,一個月能掙3000元,還不耽誤家里的活,這比到外地打工強多了?!懊磕晔崭詈?,地里會散落一些巨菌草,我有時會撿回去,牛和羊都很愛吃?!瘪R惠萍家里養著9頭牛、30只羊,“家里幾十年一直種玉米,如果種菌草更經濟實惠,我打算試著種一些?!?/p>
林占熺教授查看菌草長勢。
團隊成員取樣測量。
2021年9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論壇致賀信,他在賀信中充分肯定了菌草技術的價值:菌草技術是“以草代木”發展起來的中國特有技術,實現了光、熱、水三大農業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生產,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結合,有利于生態、糧食、能源安全。
“這是一個時代的使命,一個科技工作者的責任?!绷终紵缃淌诒硎?,從1997年開始把菌草技術作為閩寧協作的重點項目以后,菌草團隊一直堅持在寧夏做工作,無償提供技術支持。前10年的“以草代木”,讓農民學會種植食用菌菇;后10年則根據寧夏實際情況,創新“以草代糧”發展畜牧業,經過10多年在寧夏的示范,結果非常好,一畝巨菌草的產量相當于兩畝多的玉米?!伴}寧協作給了我們這些科技工作者一個發揮作用非常好的平臺,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能夠實實在在為當地鄉親們做點有益的事,我們真的很幸運?!?/p>
近年來,林占熺教授和他的團隊在寧夏石嘴山開展菌草鹽堿地治理,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開展菌草荒漠化治理,以及黃河阻沙入河治理等都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
“第一次到寧夏是1997年4月15日?!绷终紵缃淌谏钋榈赝矍按笃木莸馗锌f千,“寧夏是我的第二故鄉,只要菌草試驗有需要,我們這個團隊會繼續為此努力?!?/p>
■記者手記
第一次聯系采訪林占熺教授,是7月20日,他剛剛回到福建。通話中,他一再叮囑記者,不要關注他個人,要關注整個產業。此間,不停地有學生來詢問他各種事情,來自云南、廣西、河南、新疆等地的電話也不停打來,詢問菌草種植等問題。
8月3日,記者終于見到了林占熺教授。此前,他先是坐了17個小時的火車趕到固原,在涇源縣考察調研一整天后連夜趕到石嘴山,第二天一大早就扎進試驗田。
天氣悶熱,在試驗田里,他汗流不止,卻笑呵呵地調侃:“去蒸桑拿還要花錢,在這里蒸,不用花錢的?!?/p>
做對比實驗需要到隔壁田里采收幾棵玉米,他嚴肅地說:“我們有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規矩,所以這個費用我自己出?!闭f著,拿出現金交給種田的農民。
他從上衣口袋掏出一把藥片準備吃,看到記者要拍照,立刻把藥片塞進口袋,“不要拍,不要拍,讓他們看見,又要說我不聽話到處亂跑了?!?/p>
“菌草之父”、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采訪前,記者對林占熺教授充滿欽佩,采訪后,記者最大的感受是感動和心疼,他不僅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更是一位可敬又可愛的長者。
8月5日下午,記者接到林占熺教授發來的短信:我要回福建了,感謝你們。
記者給林占熺教授回復:感謝您!請您一定保重身體?。ㄓ浾摺堁┟贰∥鋾澡ぁ∥?圖)
致敬,那一份不忍打擾的深情
林占熺教授,在閩寧協作的20多年中,成為寧夏人民熟知的名字。從熱播劇《山海情》里的“凌一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到“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這個名字也在全國家喻戶曉。
“把論文寫在農民飯碗里,把初心鐫刻在祖國大地上”,是贊美他的奉獻與付出;“山海不為遠,菌草同此心”,是盛譽他的夢想與情懷。他是時代楷模,更是科技明星,是新時代征程上被無數奮斗者追逐的目標。他的每一個新動態,也為很多人所牽掛與關注。
盛夏八月,當林占熺教授在酷暑烈日下走進寧夏石嘴山的一大片鹽堿地,置身兩米多高巨菌草叢,在蚊蟲肆意叮咬中,他和他的團隊沉浸在緊張有序的工作中。想探究他最新工作動態的我們,心中的敬仰卻化為理解與沉思,無數備用的詞匯濃縮成4個字的切身感受:不忍打擾。
時間不會眷顧暮年,奮斗者需要專注。在福建日報社今年的一次采訪中,耄耋之年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實踐“前線”的林占熺笑言自己是“80后”:“只要還活著,就要做下去?!彼难壑?,仍閃耀著渴望幫助全世界貧困民眾的憧憬與希望;心之所向,仍是將菌草種植技術傳播到地球上更多需要的國家!
我們卻不愿再多占用他的時間,不愿更多人去打擾他的專注。于是,深夜匆匆寫完的數千字初稿,翌日清晨被細細翻檢,刪掉了每一個可能透露林老行蹤的文字。這是一次艱難的取舍,是一次拋開新聞專業性的不忍打擾,更是對林占熺教授那份深情的致敬。(鄒煒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