逶迤在黃土塬上的戰國秦長城。
在長城腳下生產生活,張宗武一家幸福且滿足。
文保員張宗武撿拾長城上的垃圾。
秦長城觀景臺。
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第二縱隊第十三大隊宿營地舊址。
虎俊隆自費打造“郭文海事跡展”和“窯洞里的紅色記憶展”。
彭陽縣戰國秦長城遺址。
長城,一條矯健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于崇山峻嶺之巔,蜿蜒于黃河之濱,氣吞山河,宏偉磅礴。
長城,一部文化史詩,擺放在中國遼闊書桌上,每一段都在講述歷史風云,每一頁鋪陳九州過往。他的存在,是歷史美感,裹挾著苦難與滄桑;又是現實向往,充塞著崇敬與榮耀。
長城,凝結著先民們的智慧和汗水,標示著中國形象,守護了中華文明,挺起了民族脊梁。
昔日,長城即是生存,是生命賴以存續的屏障。
今者,“不到長城非好漢”,是永遠不朽的革命精神,激勵我們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勇于斗爭、善于斗爭。
我們必須到達長城,到達中華民族的意志長城,到達新時代的精神長城。這一切,都可在“長城博物館”——寧夏大地上感知。
逶迤在寧夏山川上的長城,分布廣、跨度巨、種類多、時代全,雄渾而壯闊。寧夏長城內外,蒼穹深藍,群山逶迤,風情萬種,百業興旺。
2023年9月5日起,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寧夏日報報業集團推出《不到長城非好漢》媒體融合系列報道,按照寧夏長城修筑的歷史軌跡,對寧夏長城保護現狀及歷史故事,長城內外的風土人情、產業發展、人民生活等進行全景式報道。
塬上長城
塬上晨風有些冰涼,張宗武穿了件薄外套,開著心愛的小皮卡車,出門巡護去了。
夏秋時節,黃土塬成了巨幅油畫。張宗武在畫里沉浮,而他無暇欣賞大美田園,眼睛緊緊盯著高于塬面的土墩墩。每到一座墩臺,必下車巡查,看看兔鼠有沒有在其上打洞,看看羊群有沒有在其上食草,看看村民有沒有在其上取土……盡管巡查不下千余次,墩臺上一草一木都刻在他心中,但他依舊像待初戀般呵護著。
張宗武,彭陽縣城陽鄉長城塬上的這名莊稼漢,還有另一個身份——戰國秦長城的文保員。
每一段墻體,每一座墩臺,每一處城障,都在張宗武腦海里連點成線,蜿蜒壯闊成巨龍。
守望長城久了,他也快成為研究長城的專家了,但三個千古之謎郁結成他的困惑。
第一個千古之謎是,長城從花子溝圈墩臺東南向斜穿平坦寬闊的塬面,到張宗武家門口的張溝圈城障,而后又垂直北去連接到楊小莊長城。在這里,長城修筑走向形成了“V”字形轉折,極為特殊,極為不解。
老伴祁廣琴是塬上最靚的姨,愛唱歌跳舞,也會過日子,是張宗武的“導師”,善于用傳說給張宗武解惑釋疑,“塬上有個傳說,當時從兩頭修長城,花子溝圈西頭先修成。楊小莊東頭長官為了趕工期,連夜修長城,天亮后發現方向錯了,修到張溝圈的長城接不上花子溝圈西頭長城,又修了張溝圈到花子溝圈的長城,才連接上?!?/p>
據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調查,途經寧夏固原市的戰國秦長城墻體173.2千米,單體建筑150座,城址21座。
關于這段戰國秦長城走向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認定。一種是,東端從甘肅省鎮原縣馬渠鄉進入寧夏彭陽縣孟塬鄉糜岔塬,經彭陽、原州,從西吉縣興隆鎮東臺村出寧夏境,入甘肅省靜寧縣北峽口。另一種認定截然相反,即從西吉縣東臺村入寧夏,從彭陽縣糜岔塬出寧夏。
其實,長城的修筑本沒有起點和終點,而是分段筑城。就像如今修公路、鐵路一樣,先進行勘察設計,然后施工隊根據圖紙分標段同時施工修筑。
考古學者羅豐認為,長城沿線的關堡城障很可能先行修筑,后來再修筑墻體,在這些城障處形成大的轉折,除去地形因素外,遷就原有城障形勢也是原因之一。長城墻體可能分段同時施工,彭陽張溝圈城址附近的長城走向顯示了這種結果。
張宗武的第二個千古之謎是,彭陽縣有孟塬、姜洼,就有可能姜洼的女子嫁到孟塬當媳婦,“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不是發生在孟塬?
沒有專家的考證,老伴祁廣琴這樣給張宗武解惑:“可能是真的。老人們傳說,孟家院子里種了一棵葫蘆,長著長著,就爬過墻,在姜家結了一個大葫蘆,切開一看,葫蘆里生了個女娃,就取名孟姜女?!?/p>
張宗武的第三個千古之謎是,長城塬上有“白馬墳”“白馬廟”,秦始皇的白馬三太子是不是真的埋葬在這里?
這個也沒有定論,老伴祁廣琴這樣給張宗武釋疑:“傳說是,秦始皇修長城時,老百姓抬土打墻,餓得連路都走不動。秦始皇的三太子負責修長城塬上的長城,他見百姓可憐,就下令歇緩一陣子。誰知道這些百姓太乏了,睡了三天三夜。被秦始皇發現了,砍了三太子的頭。后來,秦始皇后悔了,就封三太子做了個白馬天神。老百姓知道三太子是為了他們,被砍了頭,就把他厚葬于長城塬上,建起了白馬爺廟?!?/p>
張宗武是個較真的人,不大相信老伴講的傳說故事。但他認為,毛澤東的“不到長城非好漢”詞句中的長城,應該包含這里的長城,因為毛澤東率領紅軍長征是沿著長城走向陜北,在長城塬喬家渠宿營一夜。
在張宗武看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已扎根于此,鼓勵人們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勇于斗爭、善于斗爭,打贏了脫貧攻堅戰,過上了小康日子,現在正為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不懈努力著。
不到長城非好漢
這座木制“秦長城觀景臺”,是虎俊隆建設古莊園的得意之作。
每次站在觀景臺上,遠眺對面山梁上的戰國秦長城,虎俊隆都會感慨萬千?!叭f里長城體現了整個民族的統一意志,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為確保中原地區的安全,防御匈奴入侵而采取的防御措施?!?虎俊隆說。
戰國秦長城古老而頑強,兩千年前,先祖把土立起來,夯筑成地球奇跡之一;兩千年的風蝕雨淋,這條“巨龍”線段珠散,但鯨狀分布的烽火臺,依然熠熠生輝,傲立著中華兒女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
“秦長城觀景臺”亭子里,懸掛著毛澤東的兩闋詞?;⒖÷∮X得,大雪紛飛的日子,在彭陽縣孟塬,可以看見《沁園春·雪》中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之壯美;《清平樂·六盤山》中的“不到長城非好漢”,說的就是戰國秦長城。
長城是凝固的長征,長征是移動的長城,初心使命都是為了保家衛國,終極目標都是為了追求和平。長城與長征,在彭陽縣長城塬、孟塬相遇,長城古文化、長征紅色精神、生態綠色產業,“三色”資源在彭陽“兩塬”匯聚,激蕩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豪情。
1935年10月8日,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沿著長城向陜北進發,在彭陽縣長城塬、孟塬宿營。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第二縱隊第十三大隊,宿營地就在孟塬鄉草灘村虎俊隆家的古莊院里。紅軍戰士郭文海留在古莊院療傷,與虎俊隆的先輩結下了永世不忘的親情。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就這樣根植在了虎家的血脈中,到虎俊隆這一輩人愈加堅定。2015年,從寧夏師范學院退休后,虎俊隆回到古莊院,探索不一樣的鄉村振興路徑。
這個路徑的名字叫田園綜合體。
虎俊隆發掘當地的長征歷史文化資源,建設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第二縱隊第十三大隊長征宿營地。
“這幾年在走訪過程中,我選擇了這些愛國主義題材,以供研學。因為黨史不能忘,過去為中國革命做出貢獻的英雄人物不能忘。我搜集整理了歷史資料,自費打造‘郭文海事跡展’和‘窯洞里的紅色記憶展’等,并免費對外開放,為一撥又一撥參觀者講述發生在這里、鮮為人知的紅色感人故事?!被⒖÷≌f。
“基地建設得有模有樣,很多人覺得這件事做起來或許很簡單,其實相當復雜。請來設計師,從一點一滴做起,雖然非常不容易,但是做起來后意義重大?!被⒖÷A其所有建設這處田園綜合體,就是為了能夠進一步弘揚長征精神與長城文化。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扎根于這片熱土,鼓勵人們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勇于斗爭、善于斗爭,為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今年,當地紅梅杏受霜凍影響,減產嚴重,虎俊隆自創保溫法,使莊院的紅梅杏傷害降到最小。
紅梅杏是彭陽縣最具特色的地標生態產品,但每年春季飄忽不定的霜凍,讓紅梅杏坐果難以把握,難以穩產增效。這是影響彭陽縣紅梅杏產業大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有果農因此灰心喪氣,砍樹毀園。但虎俊隆就是不信這個邪,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勁頭,在古莊院周邊種植了40畝紅梅杏示范園,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剛開始我也沒有百分百的信心做好,但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被⒖÷≌f。
筑長城以拒胡
2000多年的時光,已把戰國秦長城變矮,甚至隱入大地,線斷珠散。
珍藏在博物館里的長城縮影,或在山梁上蜿蜒,在峁巔上矗立,可窺其雄偉之姿,見當年之磅礴、巨大、顯赫。
彭陽博物館里,每一件文物都見證了筑城前后的歷史,記載著長城內外的故事,講述著一部完整的中國通史。館藏的翼馬紋金、虎噬羊鍍錫銅、子母豹等春秋戰國文物,在細微中,隱藏著戰國秦長城修筑的起因。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著與長城有關的一段:“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彪娨晞 读d月傳》也演繹了這段恩怨情仇。在消滅最后一個強戎以后,在戎地設立三郡,并修筑長長的城墻,用于阻擋戎、狄等北方游牧的胡人騎兵。
筑長城以拒胡,秦人似乎做到了。
考古學者羅豐認為,在秦國統治者心目中,長城是中原文化所能達到的邊緣,也標志著野蠻地域的開端。長城的修筑盡可能地瓦解了中原邊地民眾與草原游牧者之間的潛在聯系,成為保護農耕者,驅除游牧人群的一道人工防線。
筑長城以拒胡,秦人似乎也未能徹底做到。
羅豐認為,帝國的邊疆從來沒有一條絕對的界線,戰國秦長城并未有效地把游牧人群阻隔在長城以外。
位于戰國秦長城之內的彭陽王大戶春秋戰國戎人墓地,就能說明,秦長城并未把所有的游牧人群驅除到長城之外,而是秦人修筑長城時,成規模地把戎人等游牧人群留在長城內。戎族部落成為秦國的臣民后,仍按照自己的方式生產生活。
秦國的邊境,只是農業人群與游牧人群政治經濟文化的過渡帶,長城是這個過渡帶的中心。
這段秦長城為何如此高大
這是一群生活在長城腳下的孩子,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通往兩千多年前的“神秘通道”——戰國秦長城博物館。
在這里,孩子們了解到城西那段古長城的歷史。
戰國秦長城,西起甘肅洮河谷地,東至內蒙古準格爾旗十二連城,全長約1755千米。
這里是《山海情》中干澀荒涼的西海固,卻又是古長城扼守蕭關的重鎮——原州。
途經寧夏的戰國秦長城長171.551千米。如今在寧夏看到的大多數是墩臺,墻體絕大部分消失,在彭陽城墻梁、西吉馬蓮川也能看到一段段殘存墻體。
但在原州區長城梁,有一段6.245千米長的戰國秦長城保存較好,墻體高大雄偉,殘存高度達兩三米,最高達十幾米;墩臺密集,200米左右便筑一臺;城障集中,2000米就修一座;墻體、敵臺、城障關堡保持著當年完整的防御體系。
這段城墻緣何高大雄偉呢?
考古調查發現,這是后世修繕利用戰國秦長城的結果。長城沿線發現的大量遺址和墓葬,一再顯示秦漢曾利用過這段長城。固原古長城曾是宋夏拉鋸爭戰之地,宋人曾在這里挖幾道“長城壕”,修筑關堡11座,建造烽火臺8座。
寧夏考古研究所通過發掘解剖,發現這段長城存在疊壓關系,底部夯土墻體是戰國秦長城,明代又對兩側及頂部進行了堆寬堆高,還在堆土內發現了明代青花瓷片。正是因為明朝大舉修繕,才使這段古長城高大寬闊,才讓今人領略了戰國秦長城的風姿。
戰國秦長城博物館里,展出的物件跟孩子們的生活最遠相距幾千年,但好奇心與自豪感在他們臉上顯露無遺。歷史的車輪緩緩向前,孩子們繼續探尋這座絲路古城的文化印記,與斑駁的城墻相遇,一半是歷史,一半是故事。
出品人:景 瑜
策 劃:趙海虹
監 制:連曉芳 張國禮
統 籌:楊燾郡
編 導:王玉平 牛寶林 柯瑞瑩
執 行:地方全媒體頻道
新消息報社
出 品: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王玉平 剡文鑫 牛寶林 杜銀雙
王雷 柯瑞瑩 姬禹 李昊斌 哈玲 朱敏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