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weqsi"></menu>
    <xmp id="weqsi"><menu id="weqsi"></menu>
    <nav id="weqsi"><strong id="weqsi"></strong></nav>
    >>您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 -> 圖解新聞
    橋見湖城 瞧見變遷
    2023-08-11 07:34:22   
    2023-08-11 07:34:22    來源:新消息報

    寧安北街十七孔橋

    西夏區運動公園拱橋

    京藏高速四十里店匝道橋

    金鳳區觀瀾橋

    濱河大橋

    鳳凰立交橋

    銀西高鐵跨繞城高速大橋。

    西夏區鳳還橋。

    閱海灣中央商務區水上公園景觀橋。

    悠閱城過街天橋。

      每天上下班,是哪座橋讓您和城市串連起來?西門橋,還是鳳凰橋,亦或是一座日日踏足而不曾知曉名字的橋;在公園里散步閑逛,又是哪座橋,會讓您駐足片刻,享受微風拂面;駕車出行,駛過的又是哪座黃河大橋?在湖城,橋不僅僅是城市的紐帶,更是銀川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座橋都有它的故事,有屬于它的風景。

      可您知道銀川有多少座橋?有哪些有故事、有看點的橋?近期由銀川市檔案館(市地方志研究室)編纂的《銀川的橋》一書出版,在這本書中,“藏”著您要的答案。

      225座橋,湖城橋水相連的記憶

      黃河浩蕩,溝渠縱橫,湖泊眾多,獨特的地理地貌與灌區歷史,讓銀川與橋結下了不解的緣分。歷史記載的橋梁就數不勝數,隨著銀川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城鄉建設的快速推進、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塞上湖城”——銀川的橋梁建設也突飛猛進,從總體數量、建造技術、風格種類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但在《銀川的橋》出版前,尚無專門記載銀川橋梁的書籍,《銀川的橋》是第一部專門記載銀川橋梁的地情類書籍。該書對銀川市橋梁建設史進行了系統梳理,收錄銀川自古至今各類橋梁255座,按照“大河有大橋、湖城有湖橋、新水有新橋、渠橋有故事、溝橋映今昔、立交展新姿、街市有天橋、公園多麗橋”的結構,對收錄的現存橋梁地理位置、建造年代、橋型結構等方面做了簡要介紹,重點記述了橋梁的誕生過程、歷史沿革及橋梁故事,為社會各界人士了解、欣賞銀川橋梁,研究、交流橋梁文化提供重要參考。

      本書涉及橋梁眾多,需對過往龐雜的資料與海量的數據進行細致的梳理、歸類,嚴謹的鑒別、考證以及實地考察?!坝∠蠛苌畹氖?,一次次到銀川市政管理處查詢檔案,因為所需要素材比較分散,要在大量的檔案資料中一個卷宗一個卷宗地翻查,初篩之后再進行精篩、整理、寫作入書。寫作過程中,很多橋梁沒有或缺失關鍵數據,必須實地踏勘、測量。我找朋友借來專業的路橋測量工具,騎著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一次次去實地測量?!北緯鴪坦P人之一、作家、銀川地名與地方史研究者李振文說。

      考慮到銀川引黃灌區自古以來形成的多渠溝、多湖泊的特點,經過權衡,《銀川的橋》編輯部決定以水為脈絡,對橋梁進行梳理,這既符合本地特點,脈絡也清晰,同時也讓本地讀者更易懂、更親切。

      橋梁變遷,日新月異發展的見證

      長橋臥波,小橋流水,立交恢宏……每一個時期,銀川都有可圈可點的橋。

      賀蘭橋(今西門橋),是銀川最早的古橋之一,位于銀川古城西門外的唐徠渠之上,始建于唐代前期。清代乾隆年間,官方改定的“朔方八景”中的“西橋柳色”,即稱此處。此橋也有“唐徠渠第一橋”之稱。銀川古城的清和門(東門)之外,有跨紅花渠的赤欄橋(今東門橋);南薰門外有建于明代的跨紅花渠石拱橋——永通橋(今南門橋),不僅建造精美,而且運用了“腰鐵連接法”工藝,標志著寧夏建橋技術在當時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此外,在今永寧縣境內,還有以人名命名的王元橋(今望遠橋);跨漢延渠的官橋(今大觀橋),明代“寧夏八景”之“官橋柳色”即指此橋。

      進入當代,銀川橋梁建設的步履逐漸加快,一個屬于銀川橋梁前所未有的精彩大幕徐徐開啟。

      公路橋梁方面,銀川市溝渠縱橫,又有黃河貫穿市境,故橋梁對交通影響極大。

      1970年建成第一座黃河大橋——葉盛黃河大橋。20世紀80年代后,各種便橋、危橋全部改建為永久式橋梁。2000年全國公路普查時,銀川市三區有橋梁170座,總長5258.8延米。到2005年底,銀川市三區有公路橋梁203座(不含城市道路所建橋梁)。

      2010年建成的太中銀鐵路黃河大橋,是當時國內第一座簡支鋼桁結合梁結構大橋; 2016年4月建成通車的銀川濱河黃河大橋,不僅是國內首座三塔組合梁自錨式懸索橋,也是國內跨徑最大的三塔自錨式懸索橋;2016年9月建成通車的永寧黃河大橋,是當時黃河上游段及寧夏第一座跨越黃河的雙塔雙索面斜拉橋;2017年建成的銀西高鐵黃河大橋,在國內首創主橋鋼桁梁“三同步”施工工藝;2018年建成通車的新葉盛黃河公路大橋,則是寧夏首座、當時西北最大的波形鋼腹板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

      城市橋梁方面,1953年動工建設老城西門外跨越唐徠渠的西門橋,1954年建成,為當時市區最大的橋梁。1974年修建銀新北路(今屬北京路)時建成唐渠橋,后稱“興隆橋”,此后在建設新南環路(今正源南街)時又建成保伏橋,使市區跨越唐徠渠的橋梁增加到3座。20世紀70年代初,新市區(今西夏區)一些工廠企業建成后,新市區和新、老城之間的交通運輸量急劇增加,致使包蘭鐵路與緯六路(今屬北京路)平交道口交通嚴重阻塞,1975年9月公鐵立體交叉橋建成通車,改善了這一路段的交通狀況。

      2005年至今,銀川市城市橋梁的修建更是突飛猛進,無論技術、數量、造型和種類等都稱得上前所未有、蔚為大觀。位于賀蘭山路的地標性建筑——朔方橋,為四跨連續獨塔雙索面部分斜拉橋,塔梁墩固結體系。橋面總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已知建成通車的單幅橋面最寬的矮塔斜拉橋;銀川人鐘情的“網紅打卡地”——七子湖橋,所采用的預應力后張法拱形變截面連續梁橋的施工工藝,當時在西北地區尚屬首座;2018年建成的鳳凰橋,“金鳳展翼”的宏偉造型,不僅讓“鳳凰城”的美麗傳說具象落地,更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靚麗地標景觀……

      另外,還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立交橋,則是城市現代化、立體化快速發展的生動折射。

      除了上面所說的幾類橋梁,該書還涉及了部分近年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而日益增多的人行過街天橋,以及公園里作為園林景觀而存在的婀娜多姿的橋。它們,一同構成了銀川繽紛多彩的橋梁風景。

      銀川的橋,是湖城水色的點睛之筆,是日新月異發展的有力見證,是銀川城市特色的鮮明元素。銀川的橋,不僅是地理上的跨越,而且已升華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跨越。

      延續與新生 “看不到”的故事也精彩

      “1955年,新西門橋改建到現在的位置上,連通解放街和銀新公路,使用了現代化的鋼筋混凝土,有4個橋墩、5段橋梁,以及水泥護欄,再配上橋頭兩端的4根仿古石紋水泥燈柱,整個造型漂亮極了。20世紀80年代之前,每到收獲季節,西門橋周邊還是孩子們尋覓舌尖美味的地方。唐徠渠畔沙棗樹上的沙棗、稻田中的三棱草根莖形成的黑果子和白果子,都是人們的美食?!?/p>

      “八里橋位于麗景北街與賀蘭山東路交叉口向北150米,109國道(京拉線)跨銀新干溝處。1974年,原橋所跨排水溝拓為銀新干溝,橋亦北移改建,時為三孔雙柱工字梁結構,橋名沿用舊名。1986年,八里橋擴建,橋長40.7米,橋面寬12.5米,行車道寬9.5米。橋上有淺色的欄桿,橋兩邊是綠油油的稻田,每天經過時,嗅著清風吹拂送來稻葉特有的新鮮味,很是舒服?!?/p>

      “小時候的保伏橋是座木橋,寬四五米,四周都是農田。那時的保伏橋是銀川老城西南過唐徠渠的唯一通道。舊保伏橋拆除后,新建的橋梁更名為‘國控橋’,但老百姓仍然叫它‘保伏橋’?!?/p>

      這是銀川市一位叫任全國的退休老干部回憶中的西門橋、八里橋和保伏橋,這三座橋在《銀川的橋》一書中都有記錄,背后故事也很豐富。

      一座橋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尤其是年代久遠的橋,總是攜帶著“滿身”的故事挺立在那里。它不僅連接著人們的生活,也體現了建造者的用心。書里書外的故事,都需要品讀。

      “銀川有不少橋很有魅力,只不過我們平時上班、行路匆匆而過,會忽略它的存在。如果你走近它,就會發現很多驚艷之處。記得探訪典農河上的豐盈橋時,為了搞清楚橋梁跨度、橋墩方面的情況,我到橋體下仔細察看,才發現它的設計別有洞天。通道臨水一側,26座小型拱門一字排開,由小拱門望去,立于水中的四道巨大橋墩上,又各有九座拱門。行進之間會看到這些大小拱門,交織掩映,互為相通,在水面的映襯下,就像一個繽紛的萬花筒??梢娨巹澱叩挠眯?、造橋人的匠心,都傾注在每一座橋梁上,等待我們去發現?!崩钫裎幕貞浀?。他也將這段“奇遇”寫進了書中。

      有些橋名聽起來有點“莫名奇妙”,但細究起來又頗有趣味。比如銀橫公路跨越惠農渠的堿富橋,《銀川的橋》編輯組對這座橋梁名稱進行了鑒別確認。關于“堿富橋”之名的由來,《銀川市地名志》中的記載是:“傳其周圍多堿,民以采堿致富,故名?!钡艨紤]昔日銀川多鹽堿之地的實際,并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這種說法不太合理。編輯組認為,早年間,人們在制作熟羊皮時會用到堿土中的芒硝,但當地人說,過去橋附近都是大堿灘,芒硝這種東西并不需要專門花錢去買。于是,編輯組認真察看了地圖和實際地形,發現橋附近過去有堿湖。寧夏方言中“湖”與“富”音近,“堿富”應該就是“堿湖”稱呼的演變。再結合當地人和老人們的回憶,這種說法得到了印證。

      正如編者所言,《銀川的橋》看似在寫橋,其實所涉及的內容與領域,遠遠多于橋本身。除了介紹橋梁的前世今生外,更通過一座座橋,串聯起了這片土地上的古往今來?!。ㄓ浾摺∧邥?nbsp;韓勝利 季正 攝)

    記者手記

    “尋味”家鄉的橋

      橋在古今詩歌里,也在中外名畫中,更“潛伏”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之所以說是“潛伏”,是因為我們很少去真正“打量”一座橋。騎著單車從它身旁悠然而過,我們只看到了它的概貌,或宏偉或平淡;開車駛過橋梁,我們驚嘆于它的寬闊或平坦;夜間偶爾經過,在城市的燈光和水波的映襯下,我們會有片刻沉浸在它的美中……但有很多橋,我們并不知道它的名字。

      打開《銀川的橋》,一串串橋名映入眼簾,聽聞者很少。而對于研究者,最初這些橋恐怕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名字?!坝H近”這些橋,就成了研究者必須做的功課。本書執筆者之一李振文提到,為了弄清楚一些橋梁的關鍵數據,他常常會騎著自行車去實地踏勘。為什么騎車?因為一些橋在電子地圖上看有行車路,但到了實地發現根本沒有路,騎自行車是最方便的。有一次去查看西干渠上的一座橋,正趕上修路,滿地堆放著石子,他只好推著自行車步行了七八公里,等看完橋,天已黑了。過程雖然有些辛苦,但結果讓人振奮,因為一座資料匱乏的橋被真實記錄了,而且用故事、周邊的環境讓它變得豐滿了,他的心中有滿滿的成就感。所以,在這本書中,有的橋梁介紹或許只有百余字,但也是記錄者辛苦所得。

      作者能替我們看這些橋,卻不能將他的收獲同步傳遞給我們。書中所述的典農河上的豐盈橋大小拱門如何呈現出萬花筒的美景?那個周圍曾經布滿煙火氣息,如今已成為文化遺產的滿達橋又是什么模樣?恐怕只有走到那里,才能有所體會吧!

      了解一座橋,不妨就從身邊的橋開始,說不定,它有獨特的故事等著你來傾聽?!。邥牵?/p>

    【編輯】:石卿
    【責任編輯】:石卿
    【寧夏手機報訂閱:移動/聯通/電信用戶分別發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寧夏新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寧夏銀川市興慶區中山南街47號寧夏日報新聞大廈 郵編:750001 新聞熱線:0951-5029811 傳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談:0951-6031787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64120170001 國家廣電總局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908244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署)網出證(寧)字第008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050號
    工信部ICP備案編號: 寧ICP備10000675號-4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寧B2-20060004
    法律顧問:言成律師事務所 電話: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