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寧夏電力設計院能源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兼規劃總工、高級工程師 劉 碩
??從第一臺風機在賀蘭山下轉動葉片、第一塊太陽能電池板在戈壁灘上追光逐日,20年來,寧夏風電光伏產業逐漸從一棵樹成長為一片林,新能源裝機規模和發展質量走在全國前列,寧夏也被國家確定為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粗絹碓蕉唷帮L”和“光”點亮“燈”和“景”,作為寧夏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參與者,我感到非常自豪。
??進入新時代,“雙碳”目標給新能源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挑戰也隨之而來。在寧夏,三條優勢風帶上已遍布風機,戈壁荒漠上出現越來越多光伏電站,加之用地管理日趨嚴格,剩余風光資源和土地資源是否能夠支撐未來新能源開發需要?老的項目如何挖潛提效?新的增長空間又在哪里?
??帶著問題,我和團隊開展了寧夏風電光伏發電發展潛力研究。在很多人普遍認知里,只要立下風機、支好太陽能電池板,“綠電”就會源源不斷產生。事實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大有學問,與技術的發展進步緊密相關。就拿風電來說,當前行業正向大功率、高塔筒、長葉片的趨勢迅猛發展,而寧夏還有很多風機塔筒高度在55米至75米之間,停留在“1.0時代”。我們開展覆蓋寧夏全境的風能資源精準數值模擬后發現,如果塔筒高度增加到100米,全區風電技術可開發量就能比70米高度增加3000萬千瓦,實現翻一番;如果增加到120米高度,技術可開發量就能達到70米高度的2.5倍。這意味著,隨著技術發展,越來越多原本風能資源并不突出的地方也能成為未來開發的熱點區域。
??這次研究,我們還通過GIS系統綜合疊加風能資源、禁止建設及限制建設區域、已建及在建風電場范圍等多種因素,找到了寧夏可優先開發風電的目標區域,算出了每個地市的風電剩余技術開發量,摸清了家底。不僅是風電,光伏開發也有了“指南針”,哪里適合集中式推進、哪里適合分布式推進,都測算得清清楚楚。
??增量空間找到了,存量項目提質增效也提上日程。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寧夏已建風電項目中單機容量1.5兆瓦及以下機組裝機規模占比36.6%,這些“老舊小”風場建設時間早,坐擁風資源“黃金地段”,但設備故障率高、安全隱患多、發電效率低。2022年,寧夏在全國率先開展老舊風電場“等容+增容”更新改造試點,風電場“以大代小”“騰籠換鳥”拉開序幕。
??不久前,已建成近20年的龍源電力賀蘭山第四風電場開始用48臺大機組替代80臺老舊機組,在不擴大風電場原有范圍的同時,平均單機容量提升至原來的5.8倍,總容量提升至原來的3.5倍,大幅提升了風資源和土地利用效率。根據規劃,到2025年,寧夏將實現老舊風電場“更新+增容”規模400萬千瓦以上,“老舊小”變身“高大上”。
??相信未來在科技創新的持續引領下,大自然賦予的資源優勢將不斷被挖掘和釋放,寧夏新能源產業定會“風光”無限。(記者 王建宏、張文攀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