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寧夏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 樊前鋒
??我是一名報告文學寫作者,有一種來自現實的力量感染著我,促使我去追尋并參與火熱的生態文明建設。最近五六年,我的筆端觸及脫貧攻堅、閩寧協作、能源化工、黃河水資源等話題。而闖入生態文學,與一個叫馬志文的西海固農民有關。
??五十年前,馬志文婚后不久,干旱缺水的西海固下了一場暴雨,沒有草木的山上發了洪水,沖斷道路,淹沒村莊。此后,馬志文自覺投身栽樹種草的行列。有一回,他在60里外的鎮上務工,瞥見有人賣柳樹苗。盡管兜里只有五角錢,可他還是買了兩棵。由于沒錢買回程車票,只能扛著樹苗朝家走去。深夜,他一進家門,便把兩棵柳樹種在院里。如今,頑強生存下來的一棵柳樹已是綠蔭蔽日。
??后來,馬志文意識到要用行動來改變家鄉的面貌,于是在自家院門口開辟10畝荒地,種樹種草。幾年前,我去他家時,西海固生態面貌已發生了巨變:濕地不斷增加,自然災害明顯減少,風沙再也不像以前那么任性了。時不時,還有黑鸛、白鷺、蒼鷺在天空掠過。
??有天晚上,我把馬志文栽樹種草的故事寫成一篇千字文,隨手發在網上,沒想到閱讀量竟上了百萬。那一刻,我深深感到無數中國人的胸中有山河、心中有綠色,我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著無限向往。
??由此,我開始關注生態文學。幾個月前,我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賀蘭山東麓》出版,講的是西部鄉村發展葡萄酒產業的致富故事,折射的是在黨的領導下廣大干部群眾在西部創造的生態奇跡。
??一部好的生態文學作品會讓人屏住呼吸,一口氣讀下來。而要做到這一點,寫作者必須走向田野、做好調查,真心實意地向人民學習,以行動獲得文學養分、汲取寫作能量,感染更多人參加到保護生態的行動中。
??(項目團隊:記者 張勝、王建宏、張銳、張文攀、任爽、顏維琦、宋喜群、王冰雅、胡曉軍、李玉蘭、王洋、趙嶼、王斯敏)